新闻中心
News Center雷公藤基础科学的研究
进行实验研究较早的学科是毒理学。1941年,我国杨大荒等在研究雷公藤毒性的实验中,观察到雷公藤主要毒性是对动物的心机组织,但对平滑肌及横纹肌亦有毒性,认为心肌的中毒损害是致死的原因。1958年,我国徐英含、石秋念又较详细地报告了雷公藤中毒的病理改变、中毒后症状表现及机制、抢救措施等。自1981年起,同济医科大学法医系法医病理学教研室对雷公藤中毒的病理形态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并从病理形态学上证明雷公藤具有类似免疫仰制剂的细胞毒作用。1986~1988年,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于*先完成了雷公藤致突变、致畸的实验研究,并于88年6月的通过省级鉴定,这对于临床安全用药、劳动保护、改革剂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药理研究zui早的项目是抗肿瘤研究,1972年Kupchan等从雷公藤根中分离出3个二萜环氧化合物的同事,就证明了它们具有抗小白鼠白血病的活性和对人鼻咽癌细胞有仰制作用,引起了肿瘤研究者的注意和兴趣。1980年,我国张覃沐等也证实了昆明山海棠所含雷公藤内酯醇有明显的抗L615白血病的作用。1984年,我国吕联煌等采用雷公藤内酯醇对离体人的白血病细胞的仰制作用进行了研究,证实雷公藤内酯醇对人白血病细胞具有较高的抗癌活性,与以上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一致。自1979年起至今,我国学者们系统重点地研究了雷公藤、昆明山海棠、黑蔓的抗炎免疫药理作用,采用多手段、多项目、多指标研究结果,均证实了它们都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和肯定的免疫仰制作用,有助于阐明临床治疗诸多疾病的作用机制。
在生药学研究方面,我国人工载培雷公藤已获成功,并开展了对地上部分如茎叶要用的研究工作,这对扩大和充分利用药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
在制剂研究方面,从传统粗制剂发展到精制剂而到单体制剂,从单纯的浸出剂型发展到内服、外用、注射多种剂型,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研制的一些新的剂型如固体分散剂、外用贴膏、塗膜剂等已显示出低毒的*性,正在补断改进完善。
雷公藤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就是寻找和确定其主要有效成分,对于全面深入研究该药的药理、毒理、尤其是药带动力学以及制剂质量控制、进行人工合成、商品化生产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自1981年起经过化学预试、药理实验及临床观察,初步确定雷公藤内酯醇为雷公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并将其作为制剂的主要质量控制标准,在生产和临床实践中初步得到证实,使这项研究工作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
由于雷公藤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基础学科诸如生药学、植物化学、药理学、毒理学、免疫学、生物化学、药剂学、计划生育等多学科对其研究工作的深入进展,七十年代至今,雷公藤研究形成的研究热,至今方兴未艾,研究不断深入,使我们对其认识日趋全面和丰富。